《致青年教师》读后感(7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致青年教师》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1在刚过去的这个暑假,我不幸生了一场病,住院治疗的时间,给了我机会静心阅读了《致青年教师》一书。《致青年教师》的作者吴非老师,是南京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知名的杂文家,这是他告别讲台之作。
如果你想当然的觉得书中应该存在一些案例,一些建议,一些具体可行的办法,那么这本书将不对你的口味。这本书其实是相对独立的随感,有一些在报刊发表过,有一些在博客上贴过。虽然全书结构算不上严谨,也没有诸多教育教学”兵法“可言,但这些零零总总的杂文,是致青年教师的警醒文集,也是青年教师的职业范本。这本书表达的,是作者对教育的理想,以及希望青年教师能在教育工作中,追寻理想,实现理想。
书中说:教师不能再把自己誉为灵魂的工程师了,如果要拯救别人的灵魂,那么就先拯救自己的灵魂吧。
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一切行业都在追求”更快“,都拜倒在金钱的脚下。工作三五年的青年教师,已经没有了当年大学毕业初出茅庐时的理想和勇气,岁月消磨了我们的意志,生活重负一点点地压低了原有的精神高度。当然,我们教师也是血肉之躯,也生活在柴米油盐之中,请不要将我们拔到灵魂工程师的高度。但教育是陶冶人之心灵的职业,我们需要为学生的成长负责。所以我们先要拯救自己。
拯救自己,先磨炼自己的品行。
对学生而言,教师的品行在时时刻刻的学校生活中慢慢渗透学生的言行中,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对教师而言,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下,面对同样的教学任务,有的人能取得成就,有的人一事无成,有的人则只靠行政背景混日子,形成这样的差异,完全在于教师的个人素养。书中总结,教育的品行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字:慢!
忘记是在哪里看的这则小故事了。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和妈妈还有外公一起出去郊游,在路上妈妈拿出两个苹果给小男孩,意思肯定就是让小男孩和外公一起吃,小男孩拿过来就把两个苹果都咬了一口,男孩的妈妈一看就上火了,接着就对小男孩批评了一通,小男孩子的眼里含着泪。这时外公很和蔼的问他:”能告诉外公为什么两个苹果都咬一口吗?“”我想把最甜的那个苹果给外公吃。“小男孩委屈的回答。这时是男孩子的妈妈眼含泪了,为小男孩的懂事,为自己没有听孩子把话讲完。
教育的特征是”慢“,教育是”慢“的事业,教育是”慢“的艺术。”慢教育“的概念已被更多的人接受。在学生培养方面不可能求快,教育教学方面也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教育的规律如此,教育者也要如此——教育者也要遵循”慢“的艺术。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记不得。不能因为工作出色受到表彰而感到自己”进步太慢“,因而自卑,焦急;也不能因为上了一节课受到好评,而沾沾自喜,沉醉其中,不思进取;更不能因为学生的”表现欠佳“,而暴跳如雷。欲速则不达,真正的”慢教育“可能比你我想的还要慢,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不可能以我们个人意志而转移变化。
拯救自己,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
工作已经第6年。经历生活繁琐,也曾没有努力方向,慢慢摸索出工作经验。阅读,培训,比赛,开课,论文。我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努力,不敢怠懈。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吴非老师说,青年教师讲台还没有站稳,为什么要急着去赛课?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比赛是动力,而不是功利。我认为教师都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终生学习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智慧。学校是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学习“的地方,教师是终生学习的最好的职业,所以我们应当比一般人更善于学习,更热爱学习。
拯救自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时代感可以是衣着,吴非老师认为,教师礼仪也是”范“。虽然那并不是最重要的,教师也不可过分修饰因为凡事过犹不及。但平实的基础上,稍带时代感的流行元素,一下子可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每个时代有其自己的文化氛围,也许现在的衣着在父辈的眼里不是最好看的,但却是学生能接受的,流行的,甚至是亲切的——穿学生喜欢的衣着,穿出自己的时代感。
时代感也可以是言行。清楚的表达是教师必备的素养,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吴非老师说:相对于二者的关系,学生如病人一样,处于”受助“的位置,他是”求学者“,他本来就”不懂“,如果教师的语言艰深,不用学生听得懂的话教学,学生不知道老师在说些什么,那不是学生笨,只能是教师不懂教学。作为80后的教师,除了上述的要求外,我们更应当说学生听得懂的话,说有时代性的话。现代的孩子不说”难过“或”不开心“,凡事都是一”郁闷“;批评人常常是”猥琐“到底;表示惊讶是”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这些词或是自造的,或是网络上流行的,流行性广泛,具时代感。如果青年教师在语言上还停留在古代,那可真是out了。
吴非老师说:学生在青少年时代读什么书,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将决定一生的精神高度。教育要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不仅需要诗,还应当有琴声,有树,有虹,有梦。教育永不止考试,而是为了学生长远的甚至终生的利益和精神追求。遗憾的是,功利的教学观往往在左右评价标准。不错,我们是教师,可是和所有的人一样,我们在成长中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那些像梦一样的诗,像诗一样的梦永远不再回来了,可是它还留在孩子们的眼睛里,孩子们就坐在你的面前……
这让我想起我的一个朋友,他说,他真希望还处在学生时代,上课睡着了,一觉醒来,老师的粉笔正向他扔来……多么美好的学生时代。所以,亲爱的教师们,拿出我们的激情和智慧,点亮孩子们心中的那盏诗意的灯,并赋予他们发光的力量。
此外,吴非老师还对公开课,评职称等等青年教师头疼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读了觉得受益良多。应该说,对于心态浮躁的青年教师来说,这确乎是一剂有效的镇定剂。
所以,如果你有时间去电影院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那么也请抽出时间,阅读《致青年教师》吧,相信它不会让你失望。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2以前,对于这种书总是三分热度,因为这些书中的道理未免过于深奥,道理道理,总是让人看着晕乎,读着迷茫,草草地看了下目录,倒是觉得题目一个个取得精辟却实在,翻看了几篇,不禁被吸引,想起自己曾经的各种教育片段。
从小学开始,我就有个梦想,长大做一名小学老师,因为小学里我非常调皮,确切地说,是在小学五年级之前,那时候的我不爱读书,只爱玩,甚至喜欢和男孩子打成一片,我被罚过站,扣过星,批评过,甚至把老师气的赶出教室,连带着将我书包扔进走廊上的垃圾桶里,面对批评,面对他们的眼光,自尊心很强的我心中埋下了说不出来也不愿意和别人倾诉的秘密,那是一种孤僻,甚至是一种自卑。
直到五年级,来了一 ……此处隐藏11579个字……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子不死的离歌,也是我心灵的牧歌。我虔诚为我们祈祷: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正如吴非先生憧憬的那幅幸福的图景:“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幸福地做教师,你还等什么呢?
让我们带着执着与热情行走在教育之路上,无需华丽的语言,在低调中保持着对教育的执着;无需多彩的生活,在育人过程中享受着快乐的缤纷生活。让我们做一棵安静的小草,执着而又坚韧,在乡间的某个角落,思想发芽,携风起舞,幸福歌唱……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7师范学院毕业的我,大学期间就看了很多教育专著,为当好教师做好准备,可自从去年走上教育岗位以来,才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作为教师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也印证了那句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作为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立足于教育行业。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同事的桌上看到《致青年教师》一书,就随手拿过来翻了翻,就这不经意的一翻,我被那些质朴真诚、洗炼干净的文字,拉家常式的语言所吸引。书中真实典型的案例,非常贴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没有高谈阔论,没有讥讽挖苦,他就如一位知心朋友向你娓娓道来,教你如何做一位真正的老师。
作为青年教师,尤其是像我这种初出茅庐,没有工作经验,又是刚从中学调入到小学的教师,面对小学生的精力旺盛,那些吵闹的课堂束手无策,想要有一个安静的课堂似乎成了每节课的愿望。
看到书中”不着急“这一篇时,仿佛找到了一个知己,他清楚的知道我内心的困惑,他说:”无论是对学生,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好多事,都不要急“。他告诉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艺术,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独特的孩子,我们不能看到他们未来的样子,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我们能给他们的只有爱心,耐心,对我们的孩子实施持之以恒的教育。
回想自己,我感触颇深:刚进入小学时,我总是拿初中学生的标准来要求一年级的孩子,常因为孩子不能达到要求而生气,也因为孩子不能达到要求而代劳,为此常使自己心情浮躁、身体疲累。读读吴非老师的话,感觉自己确实比较愚蠢,因为我一直没有明白教育最基本的规律,我的用心、用力、甚至于用命的付出,不仅没能为孩子们带去更多收获,反而是剥夺了他们学习的权利。教育学家托马斯·阿奎纳说:”教学是教师试图借以摆脱学生的一个过程。“我们应该从老黄牛式的教师转变为智慧型的教师,让孩子懂得学习、学会独立。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更有效,对孩子漫长的一生才更有益。当然,教师的个人成长也是这样的道理,从这本书中我学习到,教师的个人成长应该循序渐进,不能好高骛远。尤其是我们年轻的教师,常会把那些从外面听几节专家课上学来的花架子、空把式用在课堂上,就以为得到了真传。其实专家的课有很多看不到的东西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如隐含在教学细节中的备课思路,教师课堂风趣的语言等等,这些没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磨炼是很难达到的。所以,我们教师不能当演员,而是应当稳步提高自己的能力,让学生从心底喜欢我们的课,让他们从教学中学到方法,展示智慧,而不是单调的看一场演出。
经常听人说,教师要有仁爱之心,看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仁爱之心,充分的尊重,理解学生。例如,”下课后到我办公室来一下“,这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句话,而他则会对孩子说:”如果你有时间,你愿意到我办公室来玩吗?“这样说,学生心灵上就不会有太大的压力,接下来要和孩子谈的事情,孩子也便于接受。对于有的孩子总是上课时要求上厕所,他倡议我们应当同情,不必讽刺挖苦,试着理解小孩子们的天性,课间不足十分钟,孩子又想玩,又要排队等厕所实在可怜,甚至有的孩子平时都不敢多喝水。那么这就启发我们在理解孩子们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另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像可以在下课后提醒孩子们,先上厕所在玩耍,慢慢孩子们养成习惯,也就避免了这一问题的发生。其实这也就是一句话的事,语气不同,会有不同的效果,所以说我们要将学生装在心里,善用教育语言。
不过,我也不是很赞成作者的”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的说法,虽然我还没想到更合适的说法。如今的孩子见多识广,我觉得这样的说法他们会认为太过矫情,太过做作。不过这个意识和思路是对的,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当教师的,先得注意个人修养,应当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尊重学生。“教师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表现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成,慢慢地他也学到了尊重他人,学到了待人接物的方式。
读到”让学生喜欢我“一条,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触动。文中这样说:”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态度。“
是啊,我们每一位老师工作中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每个老师都非常头痛。那么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书中也给我们提出了要求——教师要做到孔子说的”因材施教“。可反思一下我们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了呢?仔细想来,在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是按照教师用书上的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同一个学习要求、要求他们完成同样的作业,自然也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在这方面做的还是有一些欠缺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这样的孩子进行细致的了解。
有些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爱说话、爱做小动作、无精打采等,其实在抱怨孩子的同时我们不妨仔细地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的课备得充分吗?我们的课堂是不是激发了每一个孩子的探索知识的欲望?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也许这样就会发现很多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就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所设计的每一堂课应该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虽然要做到这些不容易,但是只要坚持努力,真正动脑筋、下功夫来设计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总之,读了这部教育名著之后,我确实是受益匪浅。它解除了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困惑,找到了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如何开展教育教学的新的途径和方法,那就是:关爱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有了好的方法就要坚决实施,有了新的目标就要不懈进取。在以后的教师生涯里,我将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高的工作热情去面对自己的教育事业,永远做到力所能及,勤耕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