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时间:2024-07-14 11:20:22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东坡传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

读《苏东坡传》是因为我想进一步了解苏东坡;我想了解他,也是因为我喜欢他,喜欢他“大江东去浪涛尽”的那份豪情气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那份淡定从容,还有悉心钻研留下美食“东坡肉”的那份热爱生活。选读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也是想进一步了解这位文人,看看这位文人如何下笔描写东坡先生的。

作者林语堂是近代著名的学者文人,学贯中西,他在题记中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直言不讳对东坡先生的喜爱,再看文章,也很佩服作者,尽管喜爱东坡先生,但是以事实为依据,客观的展现了东坡先生和他的家人朋友、“敌人”和那个时代。

务实——苏东坡一入仕途,丝毫没有文人的恃才傲物和夸夸其谈,总是务实地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与水灾饥荒战斗,解救难民;主政杭州时,解决杭州城供水问题,疏浚西湖,修建苏堤、三潭映月,建立中国第一所公立医院。苏东坡宦海漩涡中坎坎坷起伏,无论悲喜,无论沉浮,都能怀揣初心,一路向前。

重情义——苏东坡对待朋友和亲人,感情真挚细腻。东坡一生有三个妻子和一位暗恋的情人,他的诗词里透射出对每个人的深情,第一任妻子王弗在他28岁时去世,十年后悼念亡妻时,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他的第三任妻子朝云在他被流放在惠州时不幸染病去世,苏东坡写了一首咏梅词来悼念她,把她比做圣洁的梅花,月下梅花,白衣仙女,隐约朦胧,绝与尘世俗态不同其格调,痛之深,爱之深。苏东坡的初恋(也是暗恋的情人)是他的堂妹,因为道德伦理,不能成婚,闻之堂妹离世的信息后,对墙而泣;即便是到去世前一个月,还特地为初恋的堂妹写了祭文,祭文注满了他的情思。可见他如此重情重义。

豁达——对待迫害自己的政敌没有恨,太息而已。章停原是苏东坡的好友,后来成为政敌,章停得势后,迫害苏东坡,将他贬到惠州、海南,后章停失势,章停的儿子章授想拜访苏东坡,探一探苏东坡对他和他父亲和他的态度。苏东坡写了一封回信,文中毫无愤恨报复之心,尚以己之遭遇可怜仇敌之境遇,困惫方笔,太息而已,林语堂誉之为“人道主义精神”的典范。由于仗义执言、乌台诗案,屡受政敌打压、诬陷被贬,面对逆境,面对挫折,依然是胸怀古今,傲然独立,这种胸襟和态度没有丰厚的知识、智慧和修养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的。

苏东坡自我评价,“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以此共勉。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2

《欧也妮﹒葛朗台》是我读过的为数不多的外国文学名著之一,还是初中的时候看的。它的故事没有骇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正如作者本人所说,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但对于它,我却始终留有深刻的印象。

当初喜欢这个故事,是因为喜欢那个美丽善良的欧也妮。她温柔隐忍,对于自己吝啬的父亲,她始终是顺从的态度。但为了爱情,她勇敢地把自己全部的金币给了表弟查理,在父亲例行要她展示自己的金币的时候,她因拿不出金币,被父亲关进房里,只给冷水和面包。因为此事,她胆小而贤淑的母亲被吓得一病不起,而最终,她等来的却是发财归来的负心汉。

欧也妮是个让人心疼的女子,她的父亲,视财如命;她的母亲,懦弱胆小,在关键的时候保护不了她;克罗旭一家和格拉桑一家把她作为继承万贯家财的跳板;而她深爱的表弟查理,在发财后,为得到新贵头衔,日后挤进官场,和奥勃里翁小姐联姻,最终负了她。

那时候,觉得这样一个女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为了爱情,敢于把金币给自己爱的人、不怕因此同自己一直顺从的父亲起冲突,真的很勇敢。但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不再单纯地因为喜欢这个女子而喜欢这本书,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能够更为客观地来评价书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老葛朗台这个形象。

葛朗台这个人物形象很特别。一般人的吝啬,大多是对于别人,而葛朗台却不止如此,他对自己的家人吝啬不说,对自己,也是吝啬得很。葛朗台称雄一世,积累了万贯家财,但他们一家人却过着近似穷困潦倒的生活,“他从来不买肉、蔬菜和水果,这些都由佃户替他送进柴房。他什么都节约,连动作在内。每顿吃的食物,每天点的蜡烛,他总是亲自定量分发;每年十一月初一堂屋里才生火,到3月31日就得熄火,不管春寒和秋凉;他给妻子的零用钱每次不超过6法郎;多年来给女儿陪嫁的压箱钱总共只有五六百法郎。”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3

有无数笔者写过苏东坡,但也仅仅是写过,东坡只是在他们笔下一闪而过,却从未活过。

而林语堂先生喜欢苏东坡,到了迷恋的程度,他在这本书里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所以,东坡先生,在他笔下活着。

有谁会不喜欢苏东坡呢,除非他的内心盛不下这么纯粹的人。苏东坡身上有着人们一生追慕的完美人格,林语堂先生执着地喜欢着东坡,以致他笔下的东坡有他自己的影子:他们同样热情、幽默、豁达、真诚,也难免天真,并会为此遭受磨难。

虽时隔千年,林语堂在写这本传记时,仍无法冷静,他把自己的生命体验投射到苏东坡的身上,牵动自己的悲喜,也让这本书里的苏东坡活得更生动、立体。在这本书里,林语堂是冲动的,富于想象的,他眼里的东坡是一个神奇的综合体:“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整本书里,林语堂先生勾摹出一个看似熟悉又有很多独特细节的苏东坡,官方简介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慢慢隐去,从林语堂这里复活的是一个“造酒师、人道主义者、月夜徘徊者、生性诙谐者”。这是密友嘴里的苏轼,是老友重逢。

林语堂和他的这本书,想要描述的是一个优雅智慧而又有趣的人,他活在一个不完美的时代,但葆有着几近完美的人生。苦难没有让他生活沉重,反倒拓展了他人生的边界,这是林语堂渴望但无法企及的人生。

苏东坡有一种自然的魅力,让旁人无法抗拒,在平步青云时,他心无旁骛,绝极诗、文、书、画、词的造诣。纵使后来身处海南的瘴雨蛮烟中,他仍能胸中自有一片心安故乡。这又是他更大的魅力。当年面对乌台诗案,东坡被泼了一身的脏水,携带了二十多口 ……此处隐藏12899个字……岸上的柳浪闻莺;另一景是在湖上的小岛上,由苏东坡兴建的,叫“三潭印月”。的确是,湖的四周没一个角落不使游客觉得美丽出奇而感到荡气回肠的,晴天也好,在与众也好。

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个猎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的目光和朗朗之声使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望。

苏东坡在潮洲韩文公庙碑中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苏东坡一生坎坷多舛,浩然之气用尽。他的伟大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世间偶然呈形,昙花一现而已。他那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才是万古不朽的。

经过无数个的案头灯下,《苏东坡传》终于读完了,仿佛完成了一次穿越,随先生度过漫长又短暂的坎坷岁月。先生的吟哦声于耳边久久不去:“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5

半个月读了两本好书,受益颇多。接下来按照高主编的要求需要写两篇读后感。我并不想敷衍了事,因为这些书和读后感寄托着我美好的希望。为此我细心雕琢,但是心中依然充满着忐忑。诚惶诚恐中,我开始了第一篇读后感《我眼中的苏东坡》

传记大体章程

《苏东坡传》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读完整本书,我依照自己的记忆将苏东坡的人生轨迹依然分为四个部分,得意、失意、得意、失意。也许如此分划过于武断,但是,这是本人最真实的感受。

苏东坡和爸爸苏洵、弟弟苏辙共称三苏,在当代乃至后世的影响己经不能简单用一个“大”字来行容。我个人认为,在苏爸爸年轻的时候就己经看出“鬼才”的潜质了。年轻时的苏爸爸一直游手好闲,在一次偶然机会之下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为此发奋读书不在话下,并没有用多长时间,苏爸爸的名气己然震天响。但是遗憾的是,一直于高中无缘。苏爸爸将希望寄托在了两个儿子身上。

苏氏兄弟一同科举,一同高中,一同为朝廷效力。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相对比之下,秦少游多少有点命运多舛的味道。进入朝廷的两人凭借过人才气得到皇上的赏识。连皇上都说:“我为朝廷找到了两个宰相。但是也是因为两人高调的“入职”,引起了周围人士的不满与忌妒。

在北宋那个言论并不自由的年代,弟弟子由凭借着冷静、沉着的性格躲避了不少灾难。而我们的主人公苏东坡先生,却大摆言论自由,殊不知别有心思的人,早己视他如肉中刺,拔而后快。第一次得意过后的失意来了。

第一次的失意主要与王安石集团的碰撞中产生的。结果很明确:苏东坡要被流放至惠州。这一部分让我最为感动。这位举世知名的大文豪可以完全从朝廷大员变身成普通农夫。“他脱去衣袍、帽子、靴子,头发用最廉价的皮筋束起,躺在草地上尽情的享受大自然的恩泽。”那一刻我认为他是个孩子。“他为了和朋友在船上相聚畅聊,竟回家央求妻子给他些酒”。那时我能想像到他妻子微笑摇头的模样,这个小丈夫。“他会努力的学习种粮食、向有经验的农民讨教,认真的种地。”让我觉得他就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农夫。集各种情境与一身的苏东坡,更爱研究东西,他研制过墨,后来听大儿子迈说,他差点把房子点着了。最让苏东坡着迷的还是炼丹术。在流放的这段日子,苏东坡还结实了很多道士和和尚,这段广纳友谊,闲去野鹤的日子让苏东坡产生了放弃官场的想法。然而一切在皇帝崩,小皇帝即位,太后掌权后又有了变化。他脱去农夫的外衣,继续他的使命。

王安石的倒台为苏东坡赢得了归京的机会。据皇太后说“皇帝是悔恨中驾崩的”。深谙苏东坡治国之才的皇太后,一纸圣旨将苏东坡召回京都,并升至翰林学士。这让另一拔,苏东坡有莫大敌意的帮派深感不安。新一轮阴暗的绊子出现了。章淳,一个曾被苏东坡称为“以后将杀人不眨眼的人”,就是这个人使苏东坡体会到了身心疲惫。我们可以想像,如果你每天要提防小人为自己备下的陷阱,真要不小心掉入其中,还要无止尽的解释,还自己清白,这本来就是一件非常累的事。如果这事每天都会依据不同程度出现,还有一个智囊团为了扳倒你而绞尽脑汁,你会做何感想。没错,逃离。一代文豪也是人,虽然他不忍心辜负皇太后对于他的信任,同时不舍子由,在犹犹豫豫之中回想第一次失意时生活的谐意简单与舒心,让苏东坡下定决心,离开事非之地,回归自然。与他的偶像陶潜一样,做一介普通的农夫。然而命运弄人。护身符的皇太后死了,小皇帝当政了。这个脾气暴燥、急功尽力的小皇帝不可避免的被怀有居心的人利用,颁布了一系列的罢黜流放圣旨。一批三十多个朝廷曾经的重臣无一幸免,全被流放到海南蛮荒之地。

这次的流放条件非常艰苦,苏东坡当起了蛮荒之地的闲去野鹤。心灵得以宽慰的他并不埋怨国家。据说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几首千古经典就是出自这个时期。让人心寒的是此次流放,也成为杀害苏东坡的罪魁获首。

二、大背景与大人物(与万历十五年的区别)

当时读完《万历十五年》就应该写一篇读后感,但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着眼点,只能暂且做罢。如今读完了《苏东坡传》,找到了切入点,不敢说好,只能说尽述心中之意,仅此而己。

在我看来《万历十五年》就像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而书中介绍的人物就像海上漂着几只小船。那几只船的沉浮不由得自己,只是听从于大海的意念。《万历十五年》中描述的那个明朝大环境就像是刚才说的大海,没有人能主宰它的未来,无论是书中提及的皇帝、或是张居正、或是海瑞、戚继光。都只是这条大海上的一只只小船。在那个文官集团统治的天下中,更多的是规章制度以及事俗法礼。书中的每个人物的命运都是为这个大环境服务的。张居正一生虽然饱受争议,但是他确实是有能者;海瑞虽然顽固不化,但是却是文官集团的代表一物;戚继光,一介武夫,反射出重文轻武的北宋。通过小人物人生的命运折射出北宋文官集团的强大,强大到不仅可以左右人的前途,同样可以左右人的命运。所以出现张居正死后被清算。在大的环境之下,所有人显得微不足道,也无能为力。而《苏东坡传》却大大相反。

《苏东坡传》和《万历十五年》比起来就像是小家碧玉,只说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比如灾害、人祸、百姓喜闻乐见等等。通过苏东坡一生经历而介绍北宋的大概环境。大概环境在这里只是一个虚镜,小人物的生活才是实镜。从苏东坡成为大家争相传颂的大文豪,到第一次流放,后又召回京都成为翰林学士,再流放。以人物为主线使得苏东坡的性格十分饱满。他是道、法、儒家的代表。他希望诉百姓心中之想,为民请命为民伸冤,但是他又痛恨朝廷中的尔虞我诈,在做官与归田之间徘徊。通过介绍苏东坡的矛盾影射北宋腐坏不堪的宫廷制度,人民的惨淡生活。此时的苏东坡就像是一艘行驶在海事盛楼上的一艘大船。你可以从各个角度一览大船的轮廓,而北宋的命运去是时有时无,忽明忽暗。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