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读书笔记

时间:2024-07-14 11:20:41
《达尔文》读书笔记

《达尔文》读书笔记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达尔文》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达尔文》读书笔记1

今天,我又看了一本书,书名叫做《达尔文》。这本书介绍了他一生对科学的执著追求,使他认识到生命多么神奇。五年的远航生活,揭开了物种进化和人类起源的秘密。学习,再学习,求索,再求索,是他一生唯一的事业,最大的乐趣。其他事情都是像枯萎的叶子,不再是生命的意义。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是达尔文航海归来之后和亲人相聚的一件事。今天我就来给你们讲一下吧!

达尔文五年航海归来之后,爸爸、舅舅、哥哥和姐姐都来迎接达尔文。达尔文一回到家就开始创造他的著作。爸爸经常来达尔文的房间看他在干什么,可达尔文顾不上和爸爸长时间交谈,因为他的心思全部在他的著作上。他的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真值得我学习。

《达尔文》读书笔记2

在我人生的道路中,我曾经读过很多书。从小学到大学时代的每一本教科书自不必说,它们给了我营养,直到从一个不谙世事的顽童成为了一名可以自食其力的医者。在课本之外我所读的书,给我打开了另外的一个世界。每一本包装精美或装潢朴实的书都好似一个个精彩的世界,当它们一一展现在我的眼前,都会引起我无尽的遐想,给我智慧,给我启迪。其中有一本我在中学时代读过的一本人物传记,给我的人生道路和医生职业的选择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本书的名字叫《达尔文传》。

达尔文 (1809-1882),出生在英国的施鲁斯伯里。在达尔文生活的那个时代里,神的理论主宰着当时的整个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生物界是在某一个时刻被一次创造出来的,而且一旦形成就永远不变了,还有的人认为生物是一次又一次被创造出来的,因此地球上的物种是有变化的。以上的观点都是所谓的神创论,这当然是没有科学道理的,也有当时很多的科学家也试图推翻这种神创的理论,但是最终成功改变大家认识的,正如今天大家所周知的,是达尔文和他经过千辛万苦撰写的《物种起源》。

在我当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起初是被书中所介绍的世界各地的不同的生物种类所吸引,当我逐渐细读时,深刻的感受到了达尔文做为一位卓越的科学家身上所具备的那种严谨,细致,对任何细微之事都能去探究的精神,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在今天受到世界的接受与尊重。

我记得在当年读这本书的时候,刚上初中一年级,可以说是一个渴求知识,对任何事情都很好奇的阶段,当时还没有互联网,电脑也只是当时中国人在科幻小说里经常提到的神秘名词,人们接受各种知识主要还是在书本上,所以我看到着本书时,可以说是如获至宝,不仅被书所吸引,更多的是确实从书中得到了启迪。面对着一下子增加了很多门功课的中学时代,开始的时候真有些不太适应。但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一下子就不一样了,现在我还能记得当时的那种心情。虽然在当时并不知道这就是一种心理的调整过程,但是我知道如何去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每一门课程,弄清其中的道理,不能马马虎虎,更重要的是我从此对生物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我繁忙的学业中有时无暇顾及太多,但在我的心里,生物学,医学等相关学科已经深深的扎下了根。高中即将毕业,选择高考志愿时,我毫不犹豫的填报了医学院校的医疗专业,直至成为了一名外科医生。

一本书,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为了我们,为了大家,为了世界的美好,让我们都沉浸在书香的氛围之中吧!

《达尔文》读书笔记3

这些天,我读了《玩甲虫的孩子达尔文》这本书。书中主讲得内容是:达尔文从小喜欢观察和收集昆虫。但是,他的爸爸想让他长大后当医生,因为爸爸就是医生。但是,达尔文不想学医。后来,爸爸又让他去学神学,以后可以当牧师。但是,达尔文想跟爷爷一样当博物学家。于是他利用学神学的三年的时间里,经常跑到野外去采花,捉虫子,制作动植物标本。后来他又认识了一位甲虫专家和一位地质学家,在这些良师的指导下,达尔文成了一个博物学家。

一次偶然的机会,达尔文跟随一艘英国军舰,进行了艰难地环球航行。他研究了热带森林的动植物,还研究了南美洲的乌龟岛,这次环球航行使达尔文成为了著名的博物学家,后来他完成了伟大的著作《物种起源》和《人类的起源》。读了这本书,我详细了解了达尔文的一生,他孜孜不倦探索一生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地学习!

《达尔文》读书笔记4

前些日子看完了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就一直想写几句,却因为拖延搁笔至今。其间又陆陆续续看了其他的一些书,反倒庆幸起自己没有草草落笔,才不至于显得浅薄。

在读《马丁·伊登》以前,朋友告诉我,看过了这一本,就足够领略最好的杰克·伦敦,那是其笔下甚为有名的《海狼》都比不上的好。事实确实如此。我从来没有读过一本像《马丁·伊登》那样充满力量的书,即使是小说的结局也无碍于我给出这个评价。更别提书中充斥着优雅不失力量的笔触,使马丁·伊登的所有心理活动得以具象化为连绵的图景,读者仿佛置身在马丁那从不停歇的思想当中,抽身不出,只得跟着马丁时而高昂,时而颓靡,时而还会激动得坐不住。不过,《马丁·伊登》作为文学作品的价值,文学家必然比我更了解,我无意要班门弄斧,只想借此为开头,说说杰克·伦敦、哈耶克和凯文·凯利。

如果只是瞧著名字,他们毫无联系。然而,正是在这三位专业领域大相径庭的人笔下,我们能够看到思想脉络的连贯和延伸:生物学与进化论教会了马丁如何将他所学到的一切系统化和统一化,致使他排斥人们总是自以为是的安排,也正是在这基础之上,哈耶克提出了自己有关自由的所有思考。要说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那便是马丁仍信仰斯宾塞,而哈耶克已经完全抛弃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将人类交于自然来做安排。可以想象,如果凯文·凯利有看过哈耶克,他一定会拍着大腿说:“这就是蜂群的构想,这就是失控!”

凯文·凯利的《失控》致力于在生物学中寻找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方向,在其中,我们能看到他和哈耶克近乎一致的社会构想:恒久的“不稳定”与“失控”才是进化的动力,同时,“自下而上”的聚合作用比“自上而下”的控制和部署更好。后者与哈耶克拥护的自由相匹配,前者大抵能和哈耶克认可的“社会实验”相关联。无论是“失控”还是“社会实验”,它们都不过是对“试错”过程的概括,区别只在于,哈耶克不如凯文·凯利那样大胆,他仍通过将之称为“实验”而将评估的权力留在人类手中,凯文·凯利则毫无保留地将此归还自然,让自然选去吧。

如若再往深一点说,不难发现隐藏在“试错”主张之后的是对偶然论的一致认同,而非命定论。我们因此还能从其中看到他们同波斯纳、皮尔士之流的共通之处。当自己读过的书突然串在了一起,真是颇有种万剑归宗的味道。除此之外,从西方主流对斯宾塞的拒绝到如今《失控》的大受欢迎,这种转变也体现了西方思想流派向自然的回归。事实上,熟悉中国文化的人对这些观点不会陌生,因为我们有“道”,有顺应天理之说,我相信这跟传统中国千百年来亲近自然不无关系,但西方主流的转向也不表明其是落后的,而恰恰可能是曾经妄图征服自然的工业时代让他们过于远离自然了。这种远离-回归又何尝不是一个不断“试错”和摸索的过程?

《《达尔文》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